生产队時期,社员的作息时间是没规定的,农忙季节还要上夜工,一搬是抢收抢种的双抢季节,大部分工种都是承包到人,定额定時定報酬,早上听东方红歌曲起床,队长打钟出早工,一切行动听指挥!五六点起床(时间以太阳升起为标准。春天七八点钟,夏天秋天,五六点钟,。冬天八九点钟)。那个时代,人们生活水平差,没有时间观念。只有日出日落与阴晴圆缺的概念。。。干活时间由日出日落为标准。。。平均起来近十个小时。。。
七十年代扫盲班夜校,队长副队长,会计,记分员权力大,可规定左右工分。那个时候村村都有碾米厂、村剧团、夜校和识字班。而且因为那时农村人口年轻,每年出生人口都有两千五百万左右,农村里大量的村小学、乡技校。甚至村里还有中学,我就是村中学初中毕业的。
当大家吃过晚饭就要把一家人的工分帐本拿到生产队记工分处按先到先记的原则自觉把帐本押在下边决无吵闹之事。按每天生产队安排的工种记上相应的工分,我们这里男壮劳力是10分工分、女壮劳力是9.2分其六十岁以上的是8分或是6分。每个劳动力的工分评定是要召开生产队全体人员会议公开评定的。像这种以前的集体生活也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白天干活挣工分,晚上大场上听瞎子说书,有次大队长看到了说影响第二天上工,一脚把说书的鼓踢得滚老远,瞎子敲不着,说“鼓哪去了”宣传队到此来台前人物闹干干。那时每个大队都有戏台,学做革命样板戏,看电影,小型的,照在墙上就可以看,发动机是民兵用脚踩的,一暗一明。操场上看电影,正反面都有人看。
生产队里文艺小分队排练的各种节目,像样板戏什么的。还有冬天在牛舍,夏天在社场听大板书的。小时候,跟着姥爷姥姥扛着板凳去看他们村自己排的节目,那时不大记事,可能和现在的小品差不多,也唱,很热闹!
我就记得母亲和姐姐们晚上一件最重要的活,纳鞋底!女人做好家务后纳纳鞋底有时手工补点衣服,但也不是天天如此,没钱买蜡烛没钱买油灯,晚上没有灯一片漆黑。晚饭都是趁着天没黑赶紧吃完饭,睡又睡不着都只能到街上几个人聊聊天,困了回家睡觉。
更多的电视剧都是黑白颠倒,必要相信电视剧,那时候的晚上生活比现在丰富的多。年轻人聚在一起打牌唱歌。老年人聊天讲故事。小孩们去外边捉迷藏一玩儿玩到10点多。我们那时的童年比现在的童年快了多了,晚上都在坪场上大人聊天的聊天,小孩玩着丢手绢卖羊羊骑牛牛骑马马,那时真的不亦乐乎。那时候真没什么娱乐,顶多夏天放放露天电影,小孩子翻翻连环画,要是有本小说,全村的人都排着队等着看。
七十年代农村小孩最开心的就是看露天电影。那个黑白电影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围得水泄不通,就算下着倾盆大雨也一样阻裆不了人们的热情!那时隔段时间上面会下村放电影,小伙伴约一起走几里地到邻村去观看,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夜生活。有本村放电影的时候就会去看看电影。那时候的电影样板戏居多。更多的时候是听父亲说《三国演义》,《水浒》和《说唐》和《薛仁贵征东》或《征西》比较多。
夏天晩上捉迷藏、玩荧火虫,冬天围着火堆烤花生。那个年代虽然生活条件不如现在,可是,那时的人们就是单纯,纯朴,有集体观念,贫富差距不大,夜不闭户,日不锁门,互帮互助,没有压力,怀念过去!